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8日   浏览:4334次  

本科招生专业: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咨询电话:0411-86323682


邮      箱:jxxyx@dlpu.edu.cn


网      站http://jxzdh.dep.dlpu.edu.cn

学院概况

学院始建于1971年,机械学科是原轻工业部重点学科。现有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食品机械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机械和农业机械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学院现为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单位、辽宁省轻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辽宁省机械原理学会理事单位、辽宁省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大连模具协会理事单位、大连市热处理学会理事单位

学院重视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内涵建设,采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机械工程专业现为省级示范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辽宁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与CAD》、《工程制图》和《机电系统设计》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专业介绍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专业剖析】

本专业始建于1978年,为我校传统优势专业,现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高级机械工程人才需求,秉承“多融合、强育人、重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学生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已形成了稳定的“自动机械设计与智能制造”、“轴承智能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为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智能装备检测技术。

【高端师资】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创新领军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大连市高端人才、青年才俊等高端师资力量。

【比较优势】

构建“本-硕-博”培养体系,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专业拥有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两个省级、三个市级科研平台,下辖制造技术、流体传动、智能机器人、轴承检测与自动装配、海洋食品机械等实验室。坚持科教融合,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并发表数十项论文和专利。深化产教融合,依托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与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先进制造业急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在全国、辽宁省大学生科创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

【就业形势】

本专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大,就业去向包含(1)继续深造,成绩优异者可推免国内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或自主考取研究生。(2)高质量就业于大连瓦轴、亚明以及山东浩信、浙江琦星智能等国内优质企业,从事自动化装备、智能装备、机器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相关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3)其他形式就业,如国家各级机关、科研院所和学校从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专业介绍】

机械电子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机器人、仪器仪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电子工程正在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旨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要求,培养掌握机械、控制、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在现代机械科学技术、现代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等行业的现代机械、机电、自动化、电子产品与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注重“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现已形成“理实一体、专创融合”的办学特色。专业下辖机器人测控、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传感检测等10个实验室。拥有数控机床、SMT生产线、物料分拣与分装自动线、虚拟仿真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在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其中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机电系统设计。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种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30余项。其中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中获得机器马术竞速赛和障碍赛的双料冠军。学生通过创新实践活动获益匪浅,也相继收到石头科技、云鲸科技、正浩创新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应届生年薪已达20万元以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专业介绍】

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2002年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设置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该方向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模具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大连市模具产业,进一步发挥大连模具产业在东北地区领先优势,在大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我校机械工程、工业设计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资源进行设置的。2009年正式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招生。

本专业2011年被大连市模具协会和大连市模具园办公室授予“大连市模具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与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辽宁省首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1月依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成立智能制造-模具产业学院。20197月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20201月大连工业大学-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千人层次1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聘任企业教师26人。专业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校级精品实践环节1项,校企合作编写卓越工程师培养教材2本。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科研教学并重,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12项,企业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上千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培养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特色是产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采用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建设成了以现代企业需求为根本,以适应从业能力为目标,以注塑成型、金属塑性成型为主线,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为重点,向其它成型技术拓宽,向特定专业方向深化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培养特色和“专业口径宽,工程应用能力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建设了立足大连、辐射昆山和黄岩的“一区两翼”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群,实现了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一体化。目前我校是中国唯一一所连续十年参加中日韩大学生模具大赛的高校,获得中日韩大学生模具大赛(国际级)银奖 8 项,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精模奖”三等奖 1 项。近五年学生参加国家、省、校级大创项目35项,专业学生获得其他省级以上奖励104项。三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生均实践经费超过800元/年。



  

  


智能制造工程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专业剖析】 智能制造工程是在我国对智能产业人才与技术重大需求下,设立的以新工科为背景的新型专业。大连工业大学是2020年向教育部备案申请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并获批准,2021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是我校新设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

本专业采用校企联合“3+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竞教结合的立体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拥有先进的智能制造实践培养基地、校企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等实践条件,致力于为轻工产业及地方智能制造行业领域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智能制造工程人才。

【主干课程】 机械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智能制造技术、智能传感器与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能生产计划管理(MES/ERP)、工业大数据与互联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产线设计与仿真技术、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高端师资】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创新领军人才,省级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高端师资力量。

【专业优势】 本专业依托大连工业大学-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创产业需求驱动,产学研一体、产教融合、多学科互动的技术应用型办学新模式。

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连工业大学—浙江凯华模具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就业形势】 毕业生面向智能制造技术相关领域,能够在轻工产业、汽车、轨道交通、家电等先进制造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政府等从事智能产品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高端数控加工与编程、智能装备及生产线设计与集成、系统运营与维护、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学业优秀的学生可攻读研究生或申请赴德国等国家深造。


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专业剖析】 本专业充分利用国际化合作办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西方文化同时熟练掌握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检测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机电行业国际化需求,具备机械、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制造与产品系统、电气工程、电子技术、工业电子应用、工程材料及工艺 、仪器与控制、工业自动化及PLC 、机电系统应用 、电机与电力拖动。

高端师资】 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创新领军人才,省级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高端师资力量。

【专业优势】 采用”4+0”模式培养机电应用型人才,引进英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英国本科案例式、启发式的英式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英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师资采取中外教相结合方式,引进英方课程比例达到50%以上。英方授课内容包括目前国际前沿技术,如仪器与控制、工业自动化及PLC 、机电系统应用等。项目学生即可以享受在不出国、不增加额外开支的情况下,在国内采用”4+0”模式学习完成四年全部课程;也可以采用“2+2”或“3+1”模式,在国内学习完成前两年课程后,经本人自愿申请、学校考核合格并符合申请签证条件,到英国格林多大学继续学习。学生不论选择以“4+0”模式在国内完成全部学业学习还是以“2+2”或“3+1”任一模式学习,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且成绩合格,均可获得大连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英国格林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就业形势】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1)继续深造,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英国格林多大学内测,雅思免试攻读格林多大学研究生;成绩优异取得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资格被国内知名院校录取。(2)本科毕业后就业集中在国内外优质企业,从事机器人、汽车等行业的现代机械、机电、自动化、电子产品与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及技术管理等工作。(3)其他形式就业,如招录进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直招部队士官、应征义务兵及国家基层项目等。






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机械工程(学硕)、机械、食品机械(学硕)、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正高职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博士生导师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层次1人。




  

  



科研平台学院现有辽宁省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食品机械装备与配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海洋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大连数控高难加工刀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光整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食品装备与配套技术研发中心。
学院有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达到6000余平方米,拥有牧野和德马吉加工中心、三井超精密数控磨床、沙迪克电火花、注塑成型机、三座标测量仪、倒置显微镜、岗本精密平面磨等先进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近4000万元,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设有刀具技术研究所、模具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面向机械制造、轻纺、化工、食品等行业领域,以轻工自动机械装备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机械、机电、模具、刀具、软件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横向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累积到款金额近1800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80余项。



  

  


人才培养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实行“三进一出,内外兼修”的政策,形成了干中学、学中干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来,有近千余人次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日韩模具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实践能力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多项赛事,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00余项,并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工作视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全员、全方位服务学生就业。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学校前列。毕业生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为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