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殷殷报国情 拳拳赤子心
——访辽宁教育年度人物王智森、邹念育教授
|
|
|
|
王智森教授 |
邹念育教授 |
|
2009年1月10日,放假回家的王媛晚上打开电视机,直接锁定辽宁教育频道。和王媛一样,许多工大师生那一刻都将电视频道转到了辽宁教育电视台。随着音乐响起,“2008年辽宁教育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开始了。当主持人念出“王智森、邹念育”的名字时,王媛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他们是我的老师!”
“国家需要我们,大连工业大学需要我们,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能够为来自祖国各地的学子们效劳,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光荣!”面对主持人的采访,王智森、邹念育的回答满怀深情。
王智森、邹念育是大连工业大学2007年引进的一对海归博士夫妻,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学校通信专业的部分学科由初创而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两位博士更是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从海内外迅速筹集到了价值三千万元左右的仪器设备,并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学校。如今,他们正以无限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当中。
为祖国而出 为祖国而归
“出国前,我先后在广东和香港工作,参加过广东通信网的建设,后来搞东北移动通信,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最早的人!’”王智森平时非常低调谦逊,但说起这些成就立刻兴奋起来,“我很高兴能为国家做了这些有意义的事。”
20世纪末,中国的通信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同时也暴露了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许多领域面临瓶颈。“当时国内连一流的几家通信企业也存在明显的技术落后现象,中国的通信事业要依靠自己发展,不继续学习根本不行。”
99年,邹念育公费来到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深造,王智森在国内给她打电话,请她查一查世界上通信专业最权威的专家是谁?几天后,邹念育回复他:在日本国立東北大学有一位叫安達文幸的教授,被誉为当代世界通信专业的三驾马车之一,被美国评为“21世纪影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100位著名科学家”之一。于是,王智森兴冲冲飞到日本,拜访了安達文幸教授,并表达了想作他弟子的愿望。安達文幸教授看了王智森的简历后非常动心,但他考虑了三天后,拒绝了王智森。
不久,王智森再次来到日本找到安達文幸,结果又被拒绝,理由是:年龄太大,没有语言基础。“等我第三次来见安達文幸先生的时候,我对他讲:‘中国古代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比起故事里的古人差得很远,所以你不收我,我就九顾,第九次你拒绝我,我就再也不来了。’”被这个年轻人的执着感动了的安達文幸问王智森这么几次三番找他读博的目的是什么,当王智森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为了中国的通信事业时,安達文幸也立刻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
王智森在日本国立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母校;邹念育在日本国立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受邀在国立琉球大学工学部执教,他们的职业就连日本国人也非常羡慕——然而回到祖国工作却一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的梦想。
2006年,学校领导几次向王智森与邹念育发出诚挚的邀请,这与他们日益迫切的归国激情一拍即合。当年10月,王智森一家三口来学校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这里真的是太需要他们了,也意识到这里应该是最能发挥他们才能的地方,至此,夫妻俩回来报国的决心已定。
回国后,许多人都问过他们同样一个问题:“在国外生活和工作好好的,为什么想到要回国呢?”对此,他们的回答朴实而感人:“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国家恢复高考的制度,我们不可能上大学,也不可能出国深造。国外虽说生活条件比较优越,那毕竟不是我们的本土。我们学了一些知识,想用以回报自己的祖国。”
三千万元设备 无偿捐献学校
王智森、邹念育来大连工业大学任教以来,先后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了“无线信号处理与网络研究室”和“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所”。这“组建”,既包括软件,又包括硬件。
“我们真是白手起家啊,当时我们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匮乏到几乎为零的程度。那时候急得几乎要疯掉了。”讲话时习惯十分投入的王智森回忆起刚回国的情景,立刻皱起眉头,“新学科的建设不能拖,而没有这些设备就没法做实验,做不了实验,学生们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筹集仪器设备刻不容缓。但通信专业,尤其是其前沿领域所应用的仪器设备价格极为昂贵,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一套,别说学校,就是一般的公司都买不起,而且为了达到与国际接轨,传授世界顶尖学术的目的,有一些特殊的设备就连国内最大的通信企业都没有。怎么办?王智森大病一场,同时带病开始了和邹念育夫妇二人筹集设备的艰难之旅。
筹集仪器设备的过程写满了感人的故事。“我们就是普通教师,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师友。”王智森与邹念育的学术影响力以及个人品质使他们拥有遍布国内外的广泛人际网。王智森笑着说:“我有很多在国内的同学和朋友现在处于业内高层,握有丰富的资源,我便打电话向他们化缘,他们很够意思,说:‘老王的要求,一定满足!’”经过积极争取和友好协商,中国移动集团吉林公司无偿赠送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系统新品总造价在200万美元左右;中国网通集团系统集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也无偿借与了一套价值600多万元的通信测试专用仪表。
除了要来的,更多是赠来的。得知学生回国任教,王智森的导师安達文幸教授,邹念育的导师伊藤弘昌教授和琉球大学的波平敬宜教授主动慷慨赠予了仪表与仿真系统等设备,价值约1000万日元。
“我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慷慨。”邹念育筹集到的仪器设备主要来自日本,“有一位合作共事的朋友,我帮他做一些课题,彼此合作得很好,但往来多与工作相关,谈不到私交甚笃的程度,当听说我要回国任教,他主动提出要赠予我价值数百万元的高精仪器设备,并且补充说明是希望通过我让这些设备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对于中日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并孜孜于为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家纷纷来赠送设备,每当想起这些,我都很感动。”
筹集仪器设备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在“2007年度大连工业大学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颁奖典礼上,最后登上舞台的王智森与邹念育赢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面对主持人有关筹集设备的提问,邹念育忍不住内心的感慨而泪流满面,“那些仪器凝聚了多少师友们的心,也凝聚着我们的希望,但由于这些设备的高技术含量,有不少在国内都绝无仅有,所以在托运回国的时候遭到了中日两国海关的严格审查,许许多多繁冗的手续和打不完的各种交道让我们整天奔走各处。记得一天从海关回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我们的小女儿就站在家门口等我们,她不敢一个人在家,就在雨中等,不知站了多久,全身都湿透了……”说到这里,邹念育哽噎了半晌,“我也是一个母亲啊,我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但我们不能把这愧疚变成是对学校的,对学生的……”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到2007年11月,王智森筹集了价值130多万美元的通信设备和价值680多万元人民币的测试仪表;邹念育筹集了总价值一亿七千八百多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一千一百二十多万元的光学精密设备、光通信仪表和器件。夫妇二人将这些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学校。
“我们的通信设备是东北地区院校最棒的,在全国也说得过去,有好多人来我这里看了都羡慕死啦!”王智森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实验室,充满了成就感。目前,夫妇二人还在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而努力着。
呕心沥血育桃李 薪火相传爱国情
王智森、邹念育的到来,结束了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专业没有专业化、系统化通信设备的历史,填补了光通信及光电子学领域研究的空白,使学科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学院的国际交流、学际交流、校企交流明显增多,一个个新组建的学术团队迅速凝聚在一起,迸发出勃勃生机和力量。
“回国之后,有很多企业找我们,给出了很高的薪酬待遇,但我们已经打定主意要回高校任教。有的朋友听说后打电话给我——‘老王啊,你要完蛋了!你知道在国内高校任教是什么样的吗?你会被大量繁重的本科教学死死压住,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的,你考虑考虑吧,你的科研要毁掉了。’”王智森轻轻叹了口气,“是啊,我们俩不在乎钱,但朋友提醒的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新学科的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本科教学任务重,要投入很大精力,平时还要带一批新教师,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剩下留给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而科研对于我们简直视同生命。”
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既然总量不能增加,就只能重新分配时间,其他的时间板块是铁板钉钉不能动,王智森和邹念育唯一能缩减的就是自己的休息时间。除了来得早,走得晚,每逢寒暑假,两个人还如同正常上班一样天天守在实验室里。暑假还好过,寒假时为了节约能源,学校暖气低温运行,两个人就披着厚厚的大衣工作,感冒自然不可避免的随之而来,连大人带孩子一起发高烧,全家人在一起时咳嗽得都无法相互交谈说话。
“我最怕看到学生的眼睛,那是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热切的眼睛,每当这些眼睛看着我,我便觉得身上背负着千斤重担,令我不敢松懈半分,这些学生是中国通信事业的未来啊……”王智森说到这些,眼睛竟有些湿润。对王智森影响甚深的两句话,一句是他父亲说的:“关爱学生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句是他的导师安達文幸教授对他说过的:“今天的研究就是明天的教科书”。这两句话,王智森将它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付诸行动。
辛勤耕耘必然带来丰收的硕果。在王智森的指导下,研究室的同学分别在《人民邮电报》举办的“探讨如何走好新形势下的电信监管之路”征文比赛;“辽宁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主办的“中国移动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奖。邹念育也带领着科研团队开始承担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教学科研活动蓬勃开展。此外,夫妻二人利用他们中日两国的教育科研背景和广泛良好的国际协作关系为大连工业大学对外学术交流开辟了许多新领域,即开拓了师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两位严师对科学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又堪称学生的益友。也是一个寒假,邹念育发烧正重,但她得知研究室的一个学生假期没有回家而是在校学习日语,由于天冷,也患上了感冒,于是邹念育便每顿多做一些饭菜,把这个学生叫去吃饭,还特意煮了驱寒的米粥。
沉甸甸的爱让他们的学生们感到无以回报,当学生向他们表达这样的感受时,王智森和邹念育的回答让学生们更加肃然起敬:
“爱我们的祖国,回报社会吧,对社会的贡献是你们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