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人物
 
 



 
 
 
潘力:不忘初心的师者
 
 
 
    潘力,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服装学院院长,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服装博物馆馆长,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服装品牌设计与服装营销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纺织服装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分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大连服装协会副会长。
    引言
    从2014年9月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服装学院一路“摘金夺银”,收获了三项令人艳羡的成绩。去年9月,服装学院“基于满足创意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今年5月,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服装学院一举囊括时装设计教育最高奖项“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以及“2015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九牧王杯第20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全部奖项,再一次惊艳世人。近日,在2014年辽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大连工业大学占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榜首之位,领先第二位学校18分之多,摄影专业位居探花。上述成果的获得和突破,记录着服装学院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的光辉足迹和奋斗历程。当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起这些成绩时,自然会谈到作为服装学院院长的潘力。
    学生的领路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63年出生的潘力,1982年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由于品学兼优,1986年毕业后留校,在教坛已耕耘近30个春秋。从系主任、教学副院长,到服装学院院长,作为师者的潘力职务几番变更,但她对教育真谛和价值的不懈求索始终如一。
    授业是师者的职责之一。为了上好课,将学生教好,潘力经常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既让学生喜欢上她的课又能切切实实学到东西。为此,她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将服装营销课的课堂搬到新玛特。商场变课堂,学生们“真刀真枪”地体验营销,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加深了对这门课程的认知。这次尝试也让潘力尝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教学带来的甜头,后来所有的教学成果都是围绕着实践教学展开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潘力很推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意识。研究生赵晓刚说:“上潘老师的课不带脑袋来、不走心是不行的。”在她的课堂上,“诘问式争论”也深受鼓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她:越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是不可限量。
    学生们喜欢上潘力的课,选导师时也愿意跟着她,但心里多少会有点“小怕”,因为“潘老师是最难应付的老师”。在作业或毕业设计中,当学生做得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但她认为凭借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时,潘力从不“开绿灯”,而是与学生一起深挖“病灶”,解决问题。这一点,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的2012级的研究生陈雅欣感触最深。
    陈雅欣本科和研究生学生物专业,拿到第一个硕士学位的后,因为兴趣使然,又慕名报考了潘力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废旧面料的二次处理”。费了很多功夫搞出来的毕业设计自认为很满意,孰料被潘力给“枪毙了”,她自然是一肚子委屈。此后,潘力三番五次地与陈雅欣研讨,为她寻找相关器材,联系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帮助,真可谓“屡阅屡改,跑前跑后”,为这位学生的毕业设计倾注了大量时间和汗水。功到自然成,最终陈雅欣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了专家的好评,陈雅欣对潘力的感激之情自然无以言表。谈及此事,潘力说:“学生嘴里的老师和心里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发自肺腑地说跟着这个老师是值得的,这是最让我安心的。”
    学生们常讲,潘老师和我们交谈时,总是询问最近忙些什么,吃得怎么样,生活费够不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汇聚起来却是让学生感动和暖心的大爱。“服装学院是家,学生是娃”――这是潘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6年潘力主讲的《服装表演学》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同年,她被评为“年度模特行业Top10最具影响力专业导师”,2007年潘力被评为“大连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这些荣誉,对于一个“把学生放在自己心里”的老师而言,名至实归。所获成绩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此。
    团队的领衔者:严谨求实,同心奋进
    潘力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服装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研究。近年来,她主持纵横项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著作教材4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1项发明专利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服装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她的带领下,更是收获累累硕果。个中的艰辛和付出,不足为外人道也。问及“多产”的原因,潘力强调最多的就是“团队”“ 实干”和“坚持”。
    服装学院的科研工作一度处于科研项目少、成果量低、覆盖面窄的困境,为了实现突破,服装学院以系部或工作室为基础,组建了多个科研创新团队,优化学科资源,强化团队优势,以团队发展带动个人能力提升,以团队建设带动更多团队的组合,从而实现了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和实力的目标。青年教师孙林说:“团队的力量催生我们成长。我们这些有不同专长、能力互补的人员在潘老师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应用学科,潘力一直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做科研,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让科研成果经得起事实和时间的检验,而不是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现在学校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谨求实搞科研正是‘三严三实’的中的‘创业要实’吧。”潘力说。
    第十二届全运会颁奖礼仪服装,凝结了潘力领衔的服装学院设计团队近一年半的心血,服装学院更是“全民总动员”,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设计颁奖礼服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在付出大量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后,上天不负苦心人,2013年5月18日,服装学院设计制作的颁奖礼服在第十二届全运会马拉松比赛颁奖典礼上精彩亮相,端庄、干练、简约的风格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眼球,得到了普遍赞誉。2014年9月,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更是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后,潘力给了自己一个奖励,假期用四天三夜在茫茫戈壁徒步走了120公里,这条路叫“玄奘之路”,她是第9486名走完全程的队员。“理想和目标的达成之间会有很长一段距离的,走完这段路会遇到很多困难,也许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但是一定要坚持,没有坚持就永远没有成功,不轻言放弃。”这是潘力在国家教学成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学院领航者:欲穷千里,更上层楼
    2010年3月,“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潘力出任服装学院院长。新的岗位、新的使命,她开始审思自己和学院新的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经过反复的研讨和论证,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创新、特色鲜明;交叉开放,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多方共赢”的特色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服装人才”为目标,并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列入“十二五”规划之中。方向和目标明确之后,在潘力的带领下全院上下开始一起进行顶层设计和教学实践。
    始终耕耘和奋战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的的第一线,“忙”便成了工作的常态。潘力是公认的服装学院走的最晚的老师,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她真是蛮拼的。一次次开研讨会、论证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到兄弟院校取经,建设和完善的实验室和工作室,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组建企业教师团队,连续三年在北京时装周和大连时装周做时装发布,自筹资金承办十二场国家级教执委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年的付出,服装学院收获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收获了国家级首批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收获了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收获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青睐。作为服装学院的院长,潘力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是值得的。
    今年是服装学院成立30周年,谈及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期许时,潘力说,服装学院现在是纺织工程学科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支撑单位,希望将来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博士点,师资队伍也做大起来,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培养出服装设计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欲育天下桃李,先要育好园丁’。只有拥有顶尖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顶尖级的学生,从而真正成为国内领先的,更国际化、更开放的服装院校。”
    结语
    采访最后,当问道“您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潘力说:“我是一个老师,我会尽自己的本分和能力去做好一个老师,用心做,努力做,这样我的人生就不会后悔。”
 
版权所有 2010-2017 大连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 | 大连工业大学 | ENGLISH | 招生就业处 | 毕业生就业平台 | 网站声明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综合楼A801室) | 邮编:116034 | 电话:0411-86323661/86323693 | 传真:0411-86323799 | Email:zsbgs@dl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