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人物
 
 



 
 
 
追求“接地气”的科学研究――记食品学院二级教授朱靖博
 
 
 
    人物简介:朱靖博,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大连市优秀专家。现任植物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所所长,中药制药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化学基础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植物药、中药化学、色谱分离分析、制备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和企业委托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0余项。
    引言
    “桂苓双郁漫高台,几缕霞光入眼来。峰上休迷风景好,犹期阆苑菊重开。”
    2016年1月,当得知朱靖博教授以第三完成人申报的“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示范的中成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体系创立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消息后,我校退休教师李秀娥欣然写下了这首七绝――《贺我校再次荣获国家科技奖》,抒发了自己的欣喜和期盼之情,也表达了全体工大人的心声。
    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校在食品、医药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项荣誉,无论对于学校还是朱靖博教授个人而言,其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
    科研有道,育人有方
    作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1963年出生的朱靖博,在读高中期间,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朱靖博考取了西北大学,1985年获西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西北农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中学时代的兴趣和志向与大学期间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储备,成为他完成一次次技术突破的强劲动力和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朱靖博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色谱技术与中药物质基础研究领域的结合及应用研究,深厚的专业背景使他认识到,随着现代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可重复的分离制备中药药效物质成分已成为中药创制新药和中药实现国际化的关键。2004年朱靖博教授到大连工业大学任教后,就将植物化学、药食两用植物、色谱分离与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作为他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建立了大连工业大学植物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所。相继开展了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系统分离与规模化制备新技术、基于CBSS技术的中药有效成分系统分离与规模化制备技术、中药有效成分系统性、高通量分离与规模化制备装备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科研为基”是朱靖博教授始终倡导和遵循的理念。多年来,他放弃了休息日和节假日,扎根实验室,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要翻阅大量文献,在实验室重复演示上百遍,甚至熬夜到深夜。朱靖博教授坦言,科研没有捷径和坦途,有所成者,都是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谨、踏实的科研态度为朱靖博教授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2011年,朱靖博教授主持完成了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复方丹参滴丸”中10种丹酚酸类化合物系统分离制备工作,并荣获2011年辽宁省、2010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朱靖博教授团队为天津天士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丹参系列化合物,已应用于丹参质量控制、药物活性研究、量效关系研究,同时作为标准品资源使“复方丹参滴丸”顺利通过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有效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
    2016年1月,朱靖博教授参与完成的 “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示范的中成药功效相关质量控制体系创立及应用”项目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第三完成人,朱靖博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艰苦的努力,建立了一种基于CBSS技术的中药成分系统分离方法体系与工业化装备,实现了桂枝茯苓胶囊有效成分的系统、高效、快速、规模化分离制备,该成果属国内首创。
    此外,朱靖博教授团队利用CBSS技术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了高纯度异槲皮苷、仙鹤草酚B等10g级以上标准品20余个(含量大于98%)为食品、药品的质量检验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了保障。
    细数这些年在科研领域获得的各类奖项,不难看出,朱靖博在科研上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比较辛苦的工作,怎样做到教学与科研更好地结合呢?朱靖博教授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科研的驱动引擎。
    因为经常深入到产业一线进行科研工作,深知企业需要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朱靖博教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他经常为学生们介绍科学领域的新动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明白那些理论的具体应用,有时他还会让学生参与他的课题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生们眼中,朱靖博教授对待科研严谨求实,对待学生认真负责,这些优秀品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成了他们后来工作和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追求“接地气”的研究,彰显“真科研”的价值
    创新驱动、创新引领、用创新来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然而,光有头脑风暴,科技创新不应用于现实、不转化为生产力,它的作用就非常有限。“精于低头做事,勤于抬头望路”是朱靖博教授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实时关注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传统中医药已成为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不朽传_hexie_奇。然而,由于中医药对疾病治疗的化学物质基础认识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及国际化发展的瓶颈。基于此,2010年,以朱靖博教授创建的植物资源化学与应用研究所为依托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中药有效成分(组)制备与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中药有效成分(组)规模化制备和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建立源头创新的跨地域中药研究联合体。近几年来,以朱靖博教授为核心的联合实验室,已累计向江苏康缘药业提供了桂枝茯苓胶囊及热毒宁注射液复方标准品130余个,为该品种的质量控制及药理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此外,朱靖博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中药有效成分工业色谱分离装备,为中药新药创制、制药过程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设备。该设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两个药物的质量,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基于成分清晰的热毒宁注射液作用机理研究与在儿童发热病的推广应用,为该产品新增的销售达数千万元,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生产企业采用该项目技术与装备对于热毒宁注射液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制备于药理系统研究,确认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剂量,增加了适应症促进了产品销售。
    2015年,针对因企业擅自改变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工艺爆发的“银杏叶事件”,朱靖博教授带领团队快速反应,深入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生产需要,提出了基于连续色谱技术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解决方案,并自主研发了连续树脂色谱分离系统。
    今年10月,“2016第五届银杏叶提取物360°产业论坛”在大连召开,大会吸引了百余位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企业、终端应用企业以及辅料第三方企业的业界精英到场。会上,朱靖博教授以“基于连续大孔树脂柱色谱技术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解决方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银杏叶提取物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即以其自主研发的连续树脂色谱系统已成功应用于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可实现银杏叶提取物高效、低能耗、智能化的连续分离,赢得广泛关注。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宁波绿之剑公司等企业落地,不仅能够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规范,而且绿色环保、智能化的生产工艺有效提升了提取物产业的行业水平。
    结语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朱靖博教授的科研之路恰切地诠释了马克思的这句名言。
    庠序鸿业,灼灼其华――或许,朱靖博教授的攀登,正是大连工业大学的前进姿态。
 
版权所有 2010-2017 大连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 | 大连工业大学 | ENGLISH | 招生就业处 | 毕业生就业平台 | 网站声明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综合楼A801室) | 邮编:116034 | 电话:0411-86323661/86323693 | 传真:0411-86323799 | Email:zsbgs@dl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