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品质与实力让情怀落地――记辽宁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于庆峰教授
|
|
|
|
|
2016年4月,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的时节,于庆峰被评为第十二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是大连工业大学第12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于庆峰,教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主任、辽宁省社科联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专家、大连市自然辩证法协会副理事长。1970年5月,祖籍山东梁山的于庆峰,出生在黑龙江,典型的东北汉子,身材魁梧、高大。生于书香门第,万卷书香熏陶了几十年,性格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他留给周围人最普遍的印象。
于庆峰先后就读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母亲是一名教师、校长,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大学时,于庆峰也立志做一名像母亲一样令人敬仰的人民教师。1992年大学毕业,带着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情怀,他出发了。
24年的时光里,历经“独上高楼”和“衣带渐宽”,而今蓦然回首,于他而言,已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育人――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学生心中,于庆峰既是一位博学睿智的“良师”,也是善良真诚的“益友”。“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几乎是于庆峰每天的“必修科目”。
对待学生,“不仅身要沉下去,而且心要留下来、情要融进去”,这是于庆峰对自己的要求。课间休息,他耐心地回答着围在身边学生们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直到时间快到了,他才匆匆赶到下一个课堂。对于学生们演讲辩论赛、党团和志愿活动、“挑战杯”比赛等活动的邀请,他从来都不说“不”,尽量挤出时间参加。为了更好地将“教书”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从2004年开始,于庆峰开始担任班导师工作,与学生一起上晚自习、参加活动,查寝室,谈心,等等,他比之前更忙、更操心了。哪位同学经济困难,哪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哪位同学性格孤僻、哪些同学喜欢玩网络游戏、哪些同学经常翘课……对于学生的情况,于庆峰总是了然于胸,逐个谈话,不仅“把好脉、开好方”,还要“抓好药、熬好汤”。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于庆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位新生开学不久就患上了面瘫,需要住院治疗,父母都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到。住院期间,于庆峰带着水果去医院探望学生好几次。为了缓解这位同学想家的心情,他还亲自包了饺子送到医院。其实饺子哪里都有卖的,何必亲自下厨做呢?于老师自有道理:“外面的饺子怎么也包不出家里的味道,而她最需要的其实就是这个‘家’的味道。”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凝聚的却是让学生感动和暖心的大爱。在他看来,只要关涉到学生的利益和诉求,再细小琐碎的事,都不是小事。一贯的宽爱与严格,在这里延续――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
人的精力和情感就像一张网,这张网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2005年于庆峰获校 “三育人”先进个人,2009年获评校 “三育人”标兵,2012年获评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10年获评“大连市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12年获评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子活动先进个人。作为指导教师,学校代表队荣获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辩论赛季军、大连市高校大学生“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知识大赛总冠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至2011年,他连续6年获评校“优秀班导师”。
这些荣誉,对于一个“时刻把学生放在自己心里”的老师而言,名至实归。所获荣誉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此。
2014年的教师节,于庆峰收到一位多年前教过学生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到:“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2016年元宵节前夕,11届毕业生来信:“于老师您好!我今年以369分被西南大学录取,感谢您一路的关怀指导,时隔一年,依然非常怀念您温暖的笑容。是您燃烧起我梦想的火焰,是我奋斗前行的力量源泉!感谢老师您的鼓励和帮助,在以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前行!元宵节在即,祝愿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每当这时候,作为一名教师,于庆峰都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教学――于方寸之间见格局
自初登讲台的“青椒”到如今教坛的“大咖”,于庆峰始终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和责任,虚心向老前辈、老教师请教,苦心孤诣、反复淬炼教学内容和方法。先后主讲过6门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年均工作量超过600课时,周学时最多时达28节。
做老师难、做思政课老师更难、做一名让学生和学校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难上加难――这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普遍共识。在不少学生“天生”对思政课有“过敏体质”的条件下,实现思政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思想政课教师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样一个“双欢迎”目标,难度之大,不证自明。
教学中,于庆峰始终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引向社会,把社会带入课堂。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于庆峰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将案例教学有机融入专题教学中,突出《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问题讲明、讲深、讲透。
为了让思政课走出枯燥的“牢笼”,于庆峰探索“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以课件展示法为载体,开展研究型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小班研讨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活跃。
2013级国贸专业学生崔丹说:“我们感到自己成了思政课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不再是“客人”和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喜欢于老师最后充满正能量的总结。”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QQ留言中写道:“以前从来没觉得政治课有意思,也排斥社科类的东西,作为理科生,看来是错了,今天收获颇多,所以在这里真诚地谢谢您,也真诚地希望您事事顺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努力,于庆峰成功实现了“双欢迎”目标。在历年学生评教中,于庆峰一直名列思政部前茅。2010年至今,学生测评平均分为95.5。
“为学日进”,随着教学水平的日益精进,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于庆峰先后荣获辽宁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大赛一等奖、辽宁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获评辽宁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荣誉是对辛勤付出者的褒奖和鼓励。谈及这些荣誉,于庆峰谦虚地说:“与老教师、老前辈相比,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科研――于精深之中见广博
几十年来,于庆峰笔耕不辍,探幽索隐、钩深致远,“推故而别致其新”,学术科研硕果累累。他撰写了大量论文,编写了多部著作。主持省级教改立项2项、校级教改立项5项,参与省级及校级教改立项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于庆峰所在的《概论课》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作为团队带头人,他始终注重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提携同侪、嘉惠后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校外学习“取经”、参加研究班培训学习、以科研促进教学……种种措施,不一而足。为了锻造一支与《概论课》研究型教学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于庆峰可谓千方百计、煞费苦心。
在其带领和推动下,团队完成了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无纸化机考等多项教学改革,取得了系列成果。在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辽宁省思政课择优推广计划答辩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于庆峰主持的“《概论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创新性,所提出的“一个核心、两个贴近、三个强化、四个转变、五个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色,成果具有针对性强、创新突出、应用面宽、实效明显等特点,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教学途径与方法,提升教学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城乡治理与基层自治……成为于庆峰心之所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他将学术旨趣与学者职责一以贯之,用冷静睿智的思考,一次次的上下求索、探问真理,执着地垒砌着助力中国腾飞的“精神跑道”。
结语
于庆峰很喜欢诗人叶芝的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正是以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和热爱的心灵燧石,去敲击点燃学生的理想信念之火,并成燎原之势。 |
|
|
|